未來=行動X機率X事件aka類平行世界的產生

 ※非主流觀點。

本篇主要是闡述「行動」對於未來構成的重要性,會稍微順帶談到平行世界。

平行世界這點,本篇跟主流觀點幾乎不同,請自行斟酌要不要看完。

會寫這篇主要是因為政治,接下來才會切進未來,立場不同的人還請自行判斷要不要看完。


未來

世界線分為:民主VS獨裁,這個不管是應用在台灣還是地球主線都一樣,有關心政治的就會知道,對面的滲透是關於世界各國的,無論是非洲各國還是亞洲都在被滲透,但我們本身目前就忙著自救了,他國事務目前也僅能當作借鏡。

這樣的狀況並非什麼世界線的走向或是宇宙安排,而是對面「人為」的以各種手段跟金錢去物理上推進的,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是透過實際物理手段去反制、去牽制。

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從大斬紅徒做起、接下來是換上更加為台灣著想的立委,有的通靈人說台灣會成為民主燈塔,這也是確實,如果我們能成功完成這兩關,對岸想要統治世界的野望便會更加被退阻、我們也能距離被統一路線更遙遠一點。

相反,要是失敗進入跟實質統一沒兩樣的局面,對面形同獲得+9武器且生命直接x3條以上。


「未來」如何構成

未來,其實也能說是一個由各式機率所組成的事件。

而影響未來走向的因素有很多,單以個人來說包含:個性、經濟、家人、朋友、職場、因果業報、個人與相關人士的行動力等等,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固執、行動力很高又很保守的父親,發現女兒是一個女同志時,那基於他的個性,就高機率會很積極的去干涉甚至指控女兒不正常。

而女兒的個性也會影響到未來發展,如果女兒剛硬、行動力高也意志力堅強,那如果加上女兒經濟能力又還行,那隨著衝突激增,女兒在未來搬出去住、甚至跟父親斷絕來往的機率就很高。

在此事件中,如果父親不會積極干涉、或是女兒個性是消極或是經濟能力比較緊縮,那可能斷絕來往或是搬出去住的機率會比較低,也就是說,未來走向是看受影響的當事人如何互相影響對方來決定

那促進女兒搬出去或是跟父親斷絕往來,這樣的未來,大約會是怎麼樣的構成?(以下僅大約條列,實際計算方式更為複雜,就不盡量列舉,只舉例一些比較淺顯易懂的)

1.綜合父親的個性、保守程度、強勢程度、對子女干涉程度、對議題的想法……等等。

2.綜合女兒的個性、強勢程度、對父母忍耐的程度、心情承受度……等等。

3.按照雙方當事人的人生歷程,有可能會遇到的事情,推估對彼此的影響程度。(此處牽涉因果業力,因果業力會使有些人生歷程是必然會遇到某些事件)

4.每一次事件對彼此累積了多少的壓力源,而這些壓力源越高會促使某些事情的機率提高。

5.根據這些壓力源的累積與雙方的忍耐力評估,進而能導引出,大約會在女兒幾歲時變成引爆點。

而以上這些簡單的列舉,並不包含意外以及當事人在這過程中,突然改變以往的習慣後獲得的機緣,這機緣有可能是正向意義也可能是負向意義,而這些在初次預估時沒被計算到的事情,都可能會影響到那個引爆點的時機點,所以未來大多都是個概略的狀況。

因為未來是由受影響的雙方當事人去推演的,所以未來是能改的,但首先你要跳脫出原本的習性、做事方式跟行動,換句話說,未來既可以變得更好也可能變得更爛,就看當下的選擇是什麼。

簡單來說,個人的未來,推演的方式就是從個人在面對事情與其他人時,其態度、行動力、耐受力、感想……等等的綜合評估去推導而出。

且每個事件的評估,因為對個人來說都會有不同的影響力,所以計算方式不是什麼單純的:家庭計算比30%、同事計算比20%之類的用這種固定比例去算,它比較重點是在於「當事人的反應」,事件本身就是個事件,比較是一個中性的單位。

當影響層面越廣時,家庭、社區、縣市甚至乃至一個國家或地球時,那個評估的方式就會愈加的複雜,比如當大罷免投票日時,就算該地方的選舉人有超過一半是支持罷免的,但最後實際上去投票的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那當然就罷免不成功。

在未來推演時,推演出有多少人不會出來投、有多少人會出來投,而其中是投同意還是不同意,大約都能從個人的意向去推演出來,而選舉人的投票行動方針大數據出來後,罷免有無通過也是推導的出來。

不過,正如我前面所說,未來也是可以改變的,不論是往更好還是往更壞的方向都是可能選項,如果選舉人的意向很不確定、搖擺不定,要去投還是不去投?又或是要同意還是不同意?不知道該怎麼抉擇時,未來也會跟著不確定起來,而當這樣的人數越多時,未來就會越發的不確定。

當會去投票與否、或是要投同意或不同意都不太確定,甚至這樣的人口佔絕大多數時,未來也會變得比較無法指向是哪一個,因為只要不確定的那一方,有比較多人決定轉向某一方,就可能會讓未來趨勢走向某個路線

——這段並不是在說「意識能改變未來」,這段主要是闡述「意識的不確定性會影響未來的預測」,實際上還是能大約有一個比例,只是可能是五五波勢均力敵的狀態。

而如何拉高某一方勝利的比例?那就是去付出行動、去投票,如果一群人只是「好、我決定同意/不同意罷免」,結果他還是沒去投票,那很遺憾,未來不會只因為你下定決心但沒有付出行動就能改變。

不過這也只是以大罷免為舉例,如果要說終局是統一還是走向兩岸分割路線,因為日後還是會有其他事件在影響,比如後續選舉時是由什麼立委上任,這些都還不確定,所以未來也還不確定,大罷免僅是其中一關。

總之,除了當事人的想法會影響未來,他人的行為也會影響當事人,因為未來是受影響的所有人一起去評估,舉例來說:

中共為了拿下台灣,會採取很多措施,依據不同的方針以及台灣人的應對方式,各措施都有不同的成功機率,以及不同的影響性。

而台灣面對那些措施,會有怎麼樣的措施跟策略?這些措施的影響性又是如何?

如果再往更大範圍說,美國的手段也會影響台灣對中共的策略、同時也會影響到中共對台灣的手段,以及中共為了因應美國的手段會祭出什麼辦法。

因應這三方互相影響與牽制的關係,就能推估出一個未來,而這還不提是否有周邊國家加入戰局,實際狀況也更複雜,因舉例只列了三國。

為了避免太過複雜我就不再舉例,總之,「未來」可以說是一個受影響、有牽扯關係的所有當事人,互相角力的結果,因此,怎麼行動,是最重要的一環

「怎麼行動」也包括了「不作為」、「不選擇」,這些在未來都是會被列入影響的範疇,只是說在不同的事件中,不作為與不選擇,會帶來不同的影響,很難一言以概之,但在一個團體生活中,沉默就容易被其他更積極的人所代言

為什麼會說是更積極的人而不是多數人?因為多數人不見得代表當事人有行動,沒有行動影響力就很小,而更積極的人會去試圖影響他人的決定,有去推進就會有成功的可能性,這概念類似俗話裡的:「會吵的小孩有糖吃」。

※為了避免誤會,我這邊說的未來推演,是跟因果業力是一樣的東西,都是類似一個自動程式,並非是有一個非物理存有去有意識的去計算


機率與事件

其實「機率」這說來很籠統,但簡單來說可以拆解為:當事人對事件的看法、當事人對事件的措施、當事人如何行動……比如當事人被人辱罵後,辱罵回去的機率30%、置之不理50%、無視20%……依據不同的選擇而有不同對應的未來。

這機率也還有算上事件,事件有因果業力帶來的、也有基於你的人生而推導出來可能發生的事。

因果業力所帶來的事件,有的必然會發生、有的會因為在人生歷程中,獲得什麼好的機緣,進而降低或提升某些事件發生的機率。

以上述父親跟女兒的衝突來說,假設父親的高行動力中,固執、控制慾、愛女兒的心及保守性都在其中發揮極高的影響性,那因為行動力包含的因素大多都是負向態度,推估下來他具有極高的機率會干涉並不滿女兒的擇偶方式。

但如果有一個事件,比如女兒突然遭逢變故差點往生、或是他看到身邊有例子,因為父母過於不支持子女感情而導致子女出事等等,那這個將成為變因。

雖然這父親可能在對女兒的負向態度中佔了高比例,所以有較高的機率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跟女兒決裂,但也有可能因為遭逢事件,徹底激發他愛女兒的心,從此再也不過度介入與干涉女兒的感情事,因此保持和諧父女關係。

但這機率如何?只能說因為負向態度佔高比例,所以決裂的未來會比較高機率,但也不可否認,有可能因為突發意外或是因為事件而讓未來大轉向,雖然這機率或許會比較低,可終歸這機率不為零。

也就是說,雖然未來是以高機率發生的那個未來為主,但還是要看當事人如何抉擇,也有可能當事人改變策略,選到了一個極佳的選擇而大翻轉

機率不一定是絕對,還是要看當事人怎麼選——你的選擇都會對自己的未來造成影響。


時間線

所以「時間線」是扮演一個「事件累積」的過程,它並不是主要推動事件的因素,它只是一個「事件累積成某種狀態時,所需要的一個過程」,就像種下種子,要等到種子發芽、成長甚至到開花結果,你會說是陽光、水或肥料造就一棵果樹,但不會說是時間養活了果樹一樣。

而在未來推演時,隨著不確定因素增加,未來可能會變成可能有多種結果,也能說是不同的時間線。

每個時間線都有不同的機率,有的基本上是不會發生,因為機率太低了,有的則基本上會發生,那為什麼基本上不會發生的時間線還是會誕生?

因為推演未來是一個計算程式,有計算出結果就會有評估的路線,不會因為它機率低就被省略而不計,至於會不會實現,這不好說,還要看當事人怎麼抉擇。


平行世界

接上,因為未來的推演,基本上都是「只要有機率,不管機率多小都會評估」,所以在有些非物理存有看來,未來好像有很多種可能性,但實際上,只會走入其中一個世界,當確定是某個路線時,其他路線就是會閉鎖起來,雖然還是看的到那條路線,但基本上你個人不改變的話也不會進入那個相關世界(只是「相關」,因為從不同路線切,未來計算的初始點不同,還是會有不同的影響性)。

比如你要是本來有機會當演員,但最後跑去當作家,那當然演員那路線就會閉鎖起來,不過如果你當作家當到一半,突然想悔改跑去當演員,因為你這的突然改變,你的未來評估也會重新開始計算,這重新計算不是接去演員那條路線,而是按照你現況重新評估新的

因為兩條路線的計算初始點不同,所以你選了不同路後,就算切去其他路線,通常也會跟原本計算的未來會有出入,但這個出入會是好的影響還是不好影響,都不好說。

——除非,你個人本來就是容易說改就改的,那「突然改變」通常也會被納入評估的一環,這並不算是改變未來,但如果你通常是一條路走到底,那這個突然改變就會大幅度更改你的人生。

因為未來是根據你原本的個性去預估,所以原本個性就是會有跡可循的「突然改變」的話,未來更動性可能就會小一點,比如當事人本來就是會跟風去投資事業,因為是跟風這種改變就會有跡可循,所以這類的「突然改變」大多也會被包刮在預測中。

※備註:會說「可能」,是因為,如果你的「突然改變」確實是比較無法預測類型,那未來浮動性會比一般人大比較難預估;如果你通常能跳脫原本思維去做決定,那未來也會比較浮動性,這兩者在算命上都會比較容易產生「算不準」的結果。

總之,因為未來評估都會直接評估到當事人往生為止,加上「只要有機率,不管機率多小都會評估」,未來好像有很多種不同的樣貌,就形成現在主流說的「平行世界」。

但按我團隊說法,你人、身體只有一個,就是只會走入一個時間線、只進入一個世界線中,因果業力也是只計算你有實際進入的那個時間限中。

比喻的話,就像前世你只會看到不同時間點的不同前世,正常來說不會在同一個時間點同時擁有一個以上的前世。

他們認為的平行世界是指:同個時間裡、同時運行但彼此互不干涉的兩個世界。

以目前人類能所知的星球來說,就是以火星到金星這段距離的世界,跟地球還能算是平行世界,更遠的星球因為時間運行不同所以不算是平行世界。

※備註:按照團隊說法,火星到金星這段其實還有其他星球,但以人類維度跟科技問題,目前無法發現火星跟金星以外的星球,只能看到那兩顆星球。

而月球因為會實際影響到地球,比如潮汐,所以月球於我們不是平行世界,不過月球上沒有住民就是。

而在影響更廣大、屬於全球的世界線中,評估狀況是所有人一起評估的,所以大家是同步進入同個世界的,物理上也不會因為個人主觀對世界的看法不同,而造成身體處在不同的世界,客觀上來說大家就都是處在同一個環境裡。

主觀能影響的,就是你對世界的感受,你對世界的感受是如何,就會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想法,比如疫情期間,覺得台灣守得好的心境上會比較穩定,覺得台灣守得不好的心境上容易比較惶恐,而這兩者因為主觀感受的不同,造成當事人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這也會讓兩個當事人處在感覺完全不一樣的兩個世界中,但客觀上台灣當時的狀況,並不會因為這兩者主觀感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


結語

在影響未來這件事上,最關鍵的還是「如何行動」,當事人與他者、他者試圖對自己影響的舉措、當事人面對其他事件的反應與行動……等等,各種因素都會去交錯影響到未來,所以有想要的未來,會建議大家付出行動去爭取,因為就算算命的說「你這輩子不愁吃穿」,但有可能這是建立在你拚死拚活的賺錢下後努力的成果,如果因為聽信這句而開始躺平,這句或許就會變算不準了。

而在大範圍的事件中,比如台灣的政局、東亞的政局變化等等,範圍越大後個人的影響力雖然看似越來越渺小,但任何評估都是從微小的個人開始計算起,你我所選擇的政治人物更是影響局勢的主因。

切莫小看每個人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世界的組成分子。

而世界是由更積極的人去推動,不一定是由多數人去決定,所以有想要的未來,會建議大家去實際行動去發揮影響力。

有時候大家所看到的時間分歧點,其實也就是前面的事件累積得夠多了,所出現的一個引爆點,但推進的還是人,所有人種種的選擇,造就了那個事件,又或是他者,對自己累積了夠多的影響力所出現的引爆點

時間,只是讓那些事件堆積到具有足夠大的影響力,所需要的歷程而已,也就是說,何時會發展到某個程度也是能評估得出來但這是由事件累積的速度去推演,重點是事件本身,並不是時間,時間只是個歷程

我們遭遇到的事情,並非什麼宇宙安排、或是時間線來到……等等這類我們完全無法掌控的東西,而是我們所有人的選擇,以及,其他試圖影響我們的他國進行的干涉所造成的事件本身。

未來、國家的發展,是由我們島民一步一步去選擇出來的。

個人的命運當然也是,雖然有時候國家的命運或是天災,是凌駕於人類之上,有些事件也不是我們本身個人或是我們國家能自己選擇要或不要,因為主控權有時在他者手上,但至少我們還是能選擇要如何面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淺談地球官方組織(2025/06/30結語新增)

高維社會的責任

末日預言aka惡意存有的收割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