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老師關注政治,其實是一種更完整的修行

有些人認為:「靈性老師應該專注修心,不要碰政治,政治是二分法,也不是落地的行為。」

這種講法聽起來像是為了維持「高頻」、「純淨」的狀態,但其實不小心就把靈性框進一個玻璃罩裡。

事實是:真正的靈性不怕沾上現實的土,它怕的是被關在脆弱的泡泡裡。」


✨1.把政治視為「低頻」本身就是二分法

說「政治很低頻,不該碰」這句話,本身就落入純粹的二元對立:

  • 內在=乾淨。

  • 外界=骯髒

  • 心靈=高頻

  • 政治=低頻

這才叫做把世界切成黑白。

真正成熟的修行,是能夠看見複雜、人性、混亂與光同時存在。

能看見世界的所有面向,而不是只挑不會讓自己不舒服的部分。


✨2.說「關注政治不是落地」,才是真的不落地

落地不是把自己藏在蓮花墊上或水晶房間裡。

落地是:

  • 這片土地正在怎麼運作?

  • 看得見現實世界正在發生什麼。

  • 政策怎麼影響貧弱與孩子?

  • 社會的風向對誰造成壓力?

  • 你的選擇如何影響群體?

  •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如果一位靈性老師說:「我只做內在,不碰外界議題。」

那其實代表:他教的是「離地」,不是「落地」。

落地不是逃避混亂,落地是把靈性放進混亂裡仍然能穩住自己

落地不是「逃去更高的層次」,是把靈性帶回生活,而不是把生活隔絕於靈性之外。


✨3.政治不因你避開就消失;制度不因你高頻就變好
  • 法規不會因為你冥想30分鐘而變公平。

  • 貪腐不會因為你「保持頻率」就突然變慈悲。

  • 不公義不會因為你不看它就自動消失。

如果一個靈性系統告訴你:「看政治會讓你低頻。」

那可能是它希望你把責任和現實都遠離,而這不叫靈性,叫逃避現實的哲學


✨4.修心不等於對外界無感

「關注自己」很重要,但它並不排斥「關注社會」。

心的成熟本來就包含兩個方面:

  • 向內:看見自己的情緒、盲點、傷口。

  • 向外:看見他人的處境、社會的需要、不公正的發生。

兩者並不是彼此對立,而是互補。

如果一個人只願意面對內在,而永遠逃避外在,那不是平靜,而是逃避。



✨5.真正的慈悲,不是只對個人開放,而是擴大到社會

修心不是把世界關靜音。

修心是讓心夠穩,能夠承受世界正在發生的真實。

慈悲不會只對身邊人,而不對被制度壓迫的人。

靈性不會只照亮內在,而不照亮社會的黑暗角落。

如果看到不公時,我們的反應是:「嗯……但我的平靜比較重要。」

那這不是平靜,而是把心縮到只剩個人大小

真正的靈性,是心有力量,可以裝得下世界的悲歡。


✨6.真正的靈性,不會因為看到不公就失去光,它反而會讓光更明亮

有些人害怕政治,是因為覺得「看到衝突會讓我低頻」。

但其實真正穩定的內在力量,是能夠:

  • 看見混亂,但不被捲走。

  • 看見不公,但不麻木。

  • 看見需要幫助的人,心裡仍然保持柔軟。

如果「我的平靜必須建立在不看現實」——那不是平靜,那是封印。


✨7.靈性老師的定位不是「無菌的玻璃櫃」

很多人對靈性老師的期待,是:

  • 不涉政治。

  • 不碰爭議

  • 不說太重的話

  • 永遠散發粉紅色柔光

但真正的靈性老師,從來都不是這樣的。

在古文明裡,埃及大祭司、瑜伽士、薩滿、神秘學者……很多都是同時扮演「精神導師+道德守望者」。

他們不是遠離社會,而是:把靈性視角帶進現實,讓人類群體不至於偏向黑暗。」

靈性老師不是逃避現實的人,而是能夠用靈性穿越現實的人。


✨8.關注政治不是降低靈性;冷漠才是限縮靈性

靈性成熟=能同時向內修心+向外負責。

向內、向外,從來不是敵人,而是兩條一起長大的線。

說「靈性老師不該看政治」,不但限靈性的生命力,也把老師變成玻璃藝術品:

  • 看不得黑暗。

  • 扛不起真相。

  • 面對複雜頻率會被打碎。

靈性從來不是要我們變成沒有情感、沒有立場、沒有責任的存在,反而是:

  • 因為理解生命的價值。

  • 因為珍惜每個生命的尊嚴。

  • 因為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所以我們願意留意社會正在發生什麼,這不是「陷入二元」,而是「承擔身為人類的光與影」

真正穩的光,不會因為看到陰影而滅掉


靈性老師-引路人

真正的領導者,不能只帶人走在光裡,也要能陪人走過人間的陰影

如果一位老師只願意:

  • 講療癒、愛、流動、光。

  • 教如何保持高頻。

  • 帶大家往內看、往上升。

但當社會遇到動盪、制度不公、群體受傷時,他卻退後一步、不碰、不看、不提,那就會讓學生誤以為:

  • 現實是低頻的。

  • 社會議題會弄髒靈性。

  • 只要保持高頻就能超越一切。

  • 不舒服的東西不需要處理。

這不是帶領,這是把學生帶到雲端。


✨帶大家飛到雲端,卻沒有教他們怎麼落地

長期來說,這會讓學生更脆弱,而不是更有力量。

靈性老師的角色,本來就帶著一種「引路人」的責任:

  • 帶人看內在,也要讓人能面對外在。

  • 教人安住,更要教人承擔。

  • 能陪學生進入高頻,也能陪他們處理三維。

  • 帶得動他們的光,也帶得住他們的影。

如果老師只做前半段,那帶出來的學生會發亮,但一碰現實就碎掉。

這對學生不公平,也對老師自己是一種限制。

「離地」不是錯,但若你身為老師,你不能只給學生天空卻不給他們腳。

要指責嗎?不用。

要罵嗎?也不是。

這是一種「我尊重你在做什麼,但也必須提醒你,你肩上有誰依靠你」的誠懇呼喚。


🌞結論

靈性不是逃避世界,而是有能力與世界同行。

靈性老師不是遠離議題的人,而是能以更清晰的視角看待議題的人。

而一位成熟的靈性老師,不只帶大家走向光,也能帶大家在現實裡站穩。

這份穩定,有時候就是從敢於面對世界的複雜與真實開始的。

修心不是把世界靜音,而是讓心強壯到能承接世界的聲音——無論那聲音是光、是痛,還是需要被看見的真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淨化園區(2025/09/11新增場域)

感應能量:看自己是什麼屬性

淺談地球官方組織(2025/10/30增)